传统金融如何面对“互联网+"的zui后窗口期
2015-08-07 06:40:47 来源:南方都市报(深圳)
继十部委出台互联网金融根本大法后,《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细则已经或正在紧锣密鼓发布。此,中国互联网金融正式告别“野蛮生长",步入有序发展的新时代。
从2013年开始,中国互联网*在金融领域实现井喷式发展,逐渐构筑起对抗传统金融机构的全面竞争格局。互联网金融去中介化特点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一定程度上解构已有资源配置格局。互联网金融冲击力的扩张使得传统金融机构饱尝挤出效应和竞争压力。
当然,上述格局一方面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等创新方式获得,另一方面也由于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造成传统金融机构处于不正当和不公平环境中。如今,随着监管落地,无论是“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第三方支付、P2P正式成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其不规范、不成熟的跨界行为将受到遏制,运作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如P2P行业由第三方支付进行托管的模式将无法继续;支付账户不再具备完整的金融功能,第三方支付公司回归服务电子商务和小额便捷的定位,等等。
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中的竞争地位显著提升,得以时间换空间应对互联网冲击,但由于移动互联的趋势不可逆,这既是机遇,也无疑成为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战略的zui后窗口期。
短期而言,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的互联网冲击有所平滑,迎来的机遇。先,金融脱媒有所削弱。互联网理财资金回流出银行压力减小。同时在支付账户沉淀的低成本资金,将流回银行体系。其次,获得互联网交易的底层数据。银行仍将是支付体系的核心。此次监管出台将增加网关支付和快捷支付的使用,而这两种支付方式为银行掌控客户交易信息提供了可能,让银行更多地参与到互联网支付的流程当中,并掌握更多的网络交易数据,支付账户、信息流、资金流将回归银行掌握。在“数据为王"的时代,传统银行对交易数据掌控力将得到提升。zui后,金融话语权提升。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特别是强势如BAT)的合作话语权提升。互联网金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创新建立在银行系统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之上,其支付、缴费、代理等业务的起点和终端都离不开银行账户。银行还有可能替代第三方机构输出平台及功能的搭建、结算清算等服务等。
长期而言,互联网金融机构将通过并购整合、申请金融牌照等方式,掀起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新一波创新潮流。值得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使得金融不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公平合理交易的商品和服务。为了尽快摆脱潮流追随者的地位,做互联网金融的者,传统金融机构应有自我革命的勇气,主动拥抱互联网进行变革,勇于给自己“动手术",将真正的互联网基因植入体内。那些动作慢的、或者选错了方向的传统金融机构则可能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先,互联网金融在聚拢客户、提升客户体验方面的比较优势值得深入学习和借鉴。传统金融机构应在“大数据"战略之下,综合分析自身资源特征、客户行为趋向变化、主要竞争对手战略等因素的基础上,拟定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并尽快付诸实施。比如,开发差异化的一站式个人金融服务移动平台,多渠道搭建和完善客户接触体系等等。
其次,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平台资源成为金融服务拓展的重要抓手。传统金融机构应充分意识到“平台为王"对经营拓展的积极意义。一直以来,庞大的网点资源是传统金融机构接触客户的核心资源。然而,主要依托物理网点接触客户显然已经难以适应信息经济时代客户经济行为变化的需要。与主流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相比,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数量处于劣势。因而,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在持续推动网点转型的同时,着力打造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等新型经营模式,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
zui后,加快大数据分析技术体系和数据银行的建设步伐,充分挖掘客户群的信息财富,是银行业应对互联网企业挑战的根本途径。为此,商业银行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抓手,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对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与运用体系进行深层次改造与完善,充分挖掘信息的价值,从支付、融资和产品中介向信息中介转型,形成大数据时代新的竞争优势。
史晨昱(资深金融业人士)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